關於我
藍屋是一幢已有100 年歷史的戰前樓宇,建於1922年。它名字的由來是在 1990年代,政府在進行修葺時,由於油漆工人手上只得水務署常用的藍色的油漆,就地取材,將整座樓宇的外牆都髹上藍色,因而得名。傳聞起初街坊不大喜歡,因為這種藍色俗稱「死人藍」,不吉利,街坊時常將對向藍屋的窗戶緊閉。後來久而久之看著才漸漸習慣。到近年藍屋再復修,有關方面更要求保留這獨特的藍色!現在,藍屋連同茂蘿街的綠屋、慶屋街的黃屋及景星街的橙屋,合稱為「藍屋建築群」。
名稱
Blue House
存在時間
1922—現今
風格
藍色唐樓
地點
香港島灣仔石水渠街72號至74A號雙數門牌
WELCOME TO BLUE HOUSE
15+
青少年
因參加文化工作訪而受啟發制作完成的網站
500+
嘗試
經過不斷的trial and error, 藍屋(非官方)網站就此呈上!
100%
用心製作
Sandy, Katy, Chloe, Ella 花費一整個上午盛心呈獻
藍屋的歷史
藍屋原址曾是一所醫院,樓高兩層,於1872年政府差餉徵收冊中名為「華佗醫院」,亦稱為「灣仔街坊醫院」。1886年關閉後變為用作供奉「神醫華陀」的廟宇。
在60年代,1920年代拆卸重建為一幢樓高4層兼有「騎樓」的唐樓即現在藍屋,藍屋地下的華佗廟改為武館即黃飛鴻徒弟林世榮姪兒林祖開設的武館取代,之後再被改為林祖兒子林鎮顯的醫館。匆匆數十年間,唐樓內曾有義學、雜貨店、酒莊、商會會址等。在戰後藍屋變成住宅。2006年,政府宣布重新發展灣仔石水渠街及附近建築物,藍屋又一次經歷大變化。幾經居民及各界爭取,藍屋活化保育方案採用了「留屋留人」方式,不但原來居民獲准繼續居住,唐樓內外別具特色的建築元素如露台的懸臂式混凝土外廊、幾何圖案熟鐵扶欄及、木製樓梯等,都要保留。藍屋活化復修後,醫館的外在特色如中式簷篷、牌匾、對聯等,仍然保留。 修葺藍屋的時候,刻意保留別具價值的建築及景觀,如木樓梯及空地附近的大樹。另外,新建的橋貫穿橙、黃、藍屋建築群,並把荒廢多年的空地修葺成公共空間。2007年,灣仔聖雅各福群會在藍屋的地鋪開設「灣仔民間生活館」,以「從民間出發·匯多元文化」為宗旨,展出舊時灣仔民間的生活用品,並透過多元及互動的方式,期望引起公眾人士對地區文化保育的關注。由2012年3月開始,「灣仔民間生活館」變身成為「香港故事館」,關注的社區文化議題由灣仔社區拉闊至全港。